印度人的骄傲,向内探究原子和基本粒子、向外探索恒星宇宙,钱德拉不记爱丁顿前嫌,继叔叔拉曼之后,再捧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事们常称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为钱德拉,他1910年10月19日生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市,该市当时是英国统治下的印度领地。青年时代他在马达拉斯(Madras)的总督学院学习物理。
1929年钱德拉18岁(当时还在印度读书),就写了两篇有份量的物理学论文。其中一篇题为《康普顿散射和新统计学》的论文递交给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富勒(RalphH.Fowler)教授,富勒对论文很满意,遂推荐给《皇家学会会报》刊出。第二篇论文刊在《哲学杂志》上。
1931年,钱德拉成为英国剑桥大学富勒教授的研究生,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发展了白矮星理论,证明量子力学简并压力不可能镇定巨大的星体,当星体的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1.4倍时,星体必然通过逐渐坍塌而结束生命,最终演化成具有极高密度的物体,如黑洞。
1952年他因对天文学贡献获得布鲁斯(CatherineWolfeBruce)金奖,1962年获英国皇家学会荣誉奖章。1983年他与富勒(W.A.Fowler)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理由是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黑洞的数学理论》(1983)、《恒星动力学原理》(合作,1942)、《水流与磁流动力学稳定性》(1961)、《真与美:美学与科学的动机》(1987,有中译本)。钱德拉除对科学卓有成就外,对古典音乐和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贝塞(HansBethe)曾说:“钱德拉是我们时代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之一。他也是我所知道的最杰出的英语大师。”
30年代末期,爱丁顿等著名科学家并没有理解钱德拉理论的意义,指出“我认为应该有一个自然定律阻止恒星以如此荒唐的方式运动”,后来又说泡利不相容原理不能应用于相对论性系统。爱丁顿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加上当时他的权威,天文学界基本上接受了爱丁顿的见解。部分因为这个缘故,钱德拉的诺贝尔奖迟到了50年!由于钱德拉的思想与爱丁顿的见解不可调和,他在英国难以获得合适的职位,又因为政治上的缘故他不便于回印度,这样钱德拉才到了美国芝加哥。
1936年钱德拉暂时回印度与拉丽莎结婚。拉丽莎曾和钱德拉一起在马达拉斯总督学院学过物理课。她那时正在钱德拉的叔叔拉曼(C.VenkataRaman,1888-1970)的实验室工作。拉曼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因对光散射的研究、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拉曼效应”荣获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钱德拉与拉丽莎1936年底返回芝加哥,从此开始了他们在芝加哥大学长达58年的学术生涯,钱德拉一直与学术界保持着融洽的关系。在芝加哥大学耶克天文台,钱德拉致力于研究恒星结构和演化、星团和星系的动力学性质、能量的辐射转化、流体动力学和磁流体稳定性、平衡的椭球位形稳定性、黑洞的数学理论,还研究了相对论性天体物理,出版了大量著作。他的最后一部书是关于牛顿《原理》的通俗读物。从1952年到1971年他一直担任《天文物理杂志》的编辑,把这本多少带有芝加哥大学私有性质的杂志变为美国天文学会的国家级刊物,而且仍由芝加哥大学出版。钱德拉对研究、编辑以及对其学生、同事和亲友,都毫不妥协地坚持诚实和卓越标准,人们都非常敬重他。尽管当初爱丁顿的攻讦为钱德拉制造了许多困难,但在1944年为爱丁顿发表讣告演说时,钱德拉还是给予爱丁顿高度评价,把爱丁顿誉为他那个时代仅次于施瓦茨希德(KarlSchwarzschild)的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钱德拉1995年8月21日在美国芝加哥去世。《今日物理学》杂志1995年11月号(48卷)发表了芝加哥大学帕克(EugeneN.Park?er)教授撰写的讣闻。讣告中称:“钱德拉的去世标志着这样一个时代的结束:物理学家首次达到向内探究原子和基本粒子、向外探索恒星宇宙的水平。” (张聚 华杰)